江西南昌潭cgm性能水泥基灌浆料厂家新标准
为了明确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除冰雪性能,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橡胶颗粒掺量及分布层位、冰层厚度和温度等对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除冰雪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橡胶颗粒越靠近混合料上表面、掺量越大、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面层厚度越大,其除冰雪效果越好;随温度的降低和冰层厚度的增大,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除冰雪效果逐渐减弱.
△灌浆料及用该灌浆料灌注钢模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和柱,属于土木工程加固域。
△目前,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柱加固中常采用增大截面的方法。增大截面法通常是在原截面围绑扎钢筋骨架后设置木模板或竹丝模板,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结硬后,拆除模板。但在实际工程中常遇到梁、柱所需增加的截面尺寸有限,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中的粗骨料难以进入原构件与模板间隙、混凝土难以浇筑密实及难以振捣等问题。
△是灌浆料灌浆料及用该灌浆料灌注密闭钢模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和柱,以解决采用传统增大截面法在加固所需增加尺寸有限的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柱的过程中,粗骨料难以进入原构件与模板间隙、混凝土难以浇筑密实及难以振捣等问题。
水泥灌浆料灌浆钢筋连接接头,应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带肋钢筋连接的接头,该接头在结构、材料消耗和制造成等方面优于已有的水泥灌浆料灌浆钢筋接头。可以连接竖向、水平或斜向布置的钢筋,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装配式结构体系中。
△现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中,预制构件的受力钢筋主要采用水泥灌浆料灌浆连接方法连接。水泥灌浆料灌浆钢筋接头由连接套筒、无收缩强度水泥砂浆及套筒两端连接的带肋钢筋所组成,其原理是:将无收缩强度水泥砂浆灌入连接套筒,填充满套筒与钢筋之间的间隙,水泥砂浆硬化后,与带有横肋的两根钢筋和套筒内壁紧密结合,从而将两根钢筋连接在一起。
●混凝土的振捣控制
振捣时混凝土浇筑环节中的后一道工序,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而灌浆料则*振捣,直接灌注,混凝土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集料不再显着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每层混凝土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每个位置的振捣时间一般为20~30s。混凝土振捣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能过振,防止混凝土出现泌水翻浆现象。
■型膨胀强灌浆料与强无收缩自流平灌浆料拌和水以重量计。水必须秤量后加入。至0.1kg。拌和用水应采用饮用水,使用其它水源时,应符合《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6&的规定。
■机械搅拌采用砂浆搅拌机,搅拌时间为10min左右。如采用手电钻式搅拌器,搅拌时先将水、少量灌浆料倒入桶内,搅拌30秒钟左右,再将剩余灌浆料倒入桶内一起搅拌,总计搅拌时间1-2分钟。搅拌时应上下左右均匀搅拌,以使桶底和桶壁粘附的灌浆料能得到充分搅拌,但搅拌器叶片不能提出液面,以免把过多的空气带入灌浆料。
■搅拌完的拌合物,随停放时间增长,其流动性降低。自加水算起应在1小时内用完。
■刚搅拌完的拌合物表面上如果有浮水,表明水量过多。应再加一些灌浆料干料,适当搅拌将浮水“吃”光。浮水现象必须在搅拌阶段予以解决,有浮水会降低膨胀效果。
■灌浆料中严禁加入任何加剂或掺剂。
■搅拌用水温度以5℃~30℃为宜。
灌浆料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采用有防潮衬里的包装袋,每袋净质量25kg或50kg,且不得少于标志质量的99%。随机抽取40袋25kg包装或20袋50kg包装的产品,其总质量不得少于1000kg。
其它包装形式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但有关包装质量要求,必须符合上述原则规定。
包装袋上应清楚标明:产品名称,型号,净质量,生产厂家名称、地址与电话,出厂编号,执行标准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防潮、防晒标志。
灌浆料判定规则产品经检验,符合出厂项目指标的,则判定为合格品。
产品经检验,若有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出厂项目指标时,应复检一次,复检合格的,则判定该产品为合格品;复检仍不合格的,则判定为不合格品。
灌浆料出厂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出厂:不合格品、技术文件不(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包装不符、质量不足、产品变质,以及**过有效期限。
灌浆料出厂检验报告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与型号、引用标准、生产厂家名称与地址、生产日期、产品有效期、检验部门印章、检验人员签字(或代号)、用水量、流动度(或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的初始值和30min保留值、竖向膨胀率、1d抗压强度。当用户需要时,生产厂家应在水泥基灌浆材料发出之日起7d内补发3d抗压强度值、32d内补发28d抗压强度值。
复合材料因其轻质、机械性能好及能量吸收性能而广受关注。研究表明圆形截面复合材料管件物能量吸收性能优于方形截面的管件物,故目前复合材料管件研究对象度集中在圆形截面,而对实用价值非常的方形截面复合材料管件物的研究比较少见。从编织角以及编织方式方面着手,对方形截面玻璃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管件物的压缩特征以及能量吸收性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分析了不同编织角的二维(2D)以及三维(3D)结构复合材料管在破坏过程中伴随的微观破坏,并讨论了其破坏机理的差。